智能汽车行业分析报告怎么写:附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进展与趋势

特斯拉开启自动驾驶3.0大模型时代

特斯拉率先引入大模型,开启自动驾驶3.0时代。 2015年,特斯拉开始布局自研自动驾驶软硬件, 2016-2019年陆续实现算法和芯片自研。2020年特 斯拉重构自动驾驶算法,引入BEV+ Transformer取 代传统的2D+CNN算法,并采用特征融合取代后 融合,自动标注取代人工标注。2022年算法中引入 时序网络,并将BEV升为占用网络(Occupancy Network)。2023年8月,端到端AI自动驾驶系统FSD Beta V12首次公开亮相,完全依靠车载摄像头和神经 网络来识别道路和交通情况,并做出相应的决策。

FSD入华进程渐近,有望加速智能化进程。目前FSD Beta版本尚未在国内开放,根据36氪消息,特斯拉 已在中国建立数据中心,并布局组XXX内运营团队和 数据标注团队。由于中国道路的复杂性,特斯拉FSD 方案入华仍要进行大量中国里程的实车验证,采集对 应场景的数据,优化训练出针对中国场景的神经网络 模型,提炼针对性策略。我们认为,FSD或将在2024 年进入中国,经过对中国道路的训练后,2025年大 规模上车。预计FSD入华后,有望整体加速中国电动 汽车的智能化进程。

BEV+Transformer 提高智能驾驶感知能力和泛化能力

BEV/Transformer 分别 是什么? BEV全称是 Bird’s Eye View(鸟瞰视角),是将三维环境信 息投影到二维平面的一种方法,以俯视视角来展 示环境当中的物体和地形。Transformer大模型 本质上是基于自注意力机制的深度学习模型,与 传统神经网络RNN和CNN不同,Transformer不 会按照串行顺序来处理数据,而是通过注意力机 制,挖掘序列中不同元素的联系及相关性,使得 Transformer可以适应不同长度和不同结构的输 入,从而提高模型在处理序列数据上的能力。

与传统小模型相比,BEV+Transformer的优势 主要在于提升智能驾驶的感知能力和泛化能力, 有助于缓解智能驾驶的长尾问题:1)提高感知能 力:BEV统一视角,将激光雷达、雷达和相机等 多模态数据融合至同一平面上,可以提供全局视 角并消除数据之间的遮挡和重叠问题,提高物体 检 测 和 跟 踪 的 精 度 ; 2 ) 提 高 泛 化 能 力 : Transformer模型通过自注意力机制,可实现全 局理解的特征提取,有利于寻找事物本身的内在 关系,使智能驾驶学会总结归纳而不是机械式学 习。

占用网络模型有望成为下一代自动驾驶算法进步方向

特斯拉在2022年AI Day上发布Occupancy Networks(占用网络),将BEV网络在高度方向进行了进一步的扩展,从而实现了BEV从2D到 3D的优化,可实时预测被遮挡物体的状态,解决了目标检测的长尾问题,即使某些物体不存在于训练集中,但是因为算法本身进行的是 空间占用的检测,不进行目标检测,因此从根本上避免了这个问题。

华为ADS 2.0进一步升GOD网络,道路拓扑推理网络进一步增强,类似于特斯拉的占用网络。GOD 2.0 (通用障碍物检测网络, General Obstacle Detection) 障碍物识别无上限,障碍物识别率达到99.9%;RCR2.0能识别更多路,感知面积达到2.5个足球场,道路 拓扑实时生成。2023年12月,搭载ADS 2.0的问界新M7可实现全国无高精地图的高阶智能驾驶。

占用网络模型以占用的方式重建了3D场景,可用于通用障碍物检测,精准实现空间中物体的占位情况、语义识别、运动情况等,在表征 上更具优势,有望成为下一代自动驾驶算法进步方向。

BEV+Transformer已成自动驾驶算法主流趋势

目前包括比亚迪、蔚小理、智己等车企,以及华为、百度 Apollo、毫末智行、地平线、轻舟智航、觉非科技、商汤科技等自动驾驶企业 均已布局 BEV+Transformer。据下表,大模型应用已成自动驾驶赛道主流趋势,其中新势力及自动驾驶供应商布局领先,大模型应用已 成自动驾驶的主流趋势。

如何应用?有何效果?

车端赋能主要作用于感知和预测环节,逐渐向决策层渗透

大模型在自动驾驶中的应用简单来说,就是把整车采集到的数据回传到云端,通过云端部署的大模型,对数据进行相近的训练。

大模型主要作用于自动驾驶的感知和预测环节。在感知层,可以利用Transformer模型对BEV数据进行特征提取,实现对障碍物的监测和 定位;预测层基于感知模块的输出,利用Transformer模型捕捉学习交通参与者的运动模式和历史轨迹数据,预测他们未来行为和轨迹。

未来将驱动驾驶策略生成逐渐从规则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规划决策层的驾驶策略的生成有两种方式:1)基于数据驱动的深度学习算法; 2)基于规则驱动(出于安全考虑,目前普遍采取基于规则生成驾驶策略,但随着自动驾驶等的提升及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基于规则 的规控算法存在较多Corner Case处理局限性)。结合车辆动力学,可利用Transformer模型生成合适的驾驶策略:将动态环境、路况信息、 车辆状态等数据整合到模型中,Transformer多头注意力机制有效平衡不同信息源之间的权重,以便快速在复杂环境中做出合理决策。

云端应用部署,有望加快L3及以上自动驾驶落地

大模型云端应用加速L3及以上自动驾驶落地。主要在于:1)采用大模型预训练的方式可以实现自动标注,提高数据标注的精度和效率, 同时缩减成本;2)对长尾数据进行挖掘,大模型具有较强的泛化性,加速解决长尾问题;3)场景仿真和数据生成,模拟真实道路场景 和高危险性场景数据, 加速模型优化。

大模型目前仍处于发展初期阶段,预计未来应用比例快速增长。大模型在智能汽车中的应用仍存在多模态数据融合、云端算力需求大、 车端部署、以及安全性和一致性等问题。我们认为大模型应用仍处于初期阶段,随着模型的优化和技术的应用,大模型在自动驾驶中的 应用比例或将快速提升。

NOA快速落地 成为智能化新指标

大模型催化下,城市NOA快速落地,开启百城落地规划。小鹏及华为合作品牌车企(阿维塔、问界、狐)走在前列,目前大多仍需依 赖高精地图,无图方案或将在2023年底落地。泰伯研究院预测到2025年,搭载NOA的车型将有望超过400万辆,渗透率将有望从2023 年的12%增加到32%。2025年高阶智能驾驶(NOA)市场规模有望达到520亿元,2023-2025年平均年增长率预计为105%。

新变化 新需求

云端算力 | 是否需要智算中心?智算中心成为下一阶段竞争重点

自动驾驶系统的开发、验证、迭代需要算力支持。 自动驾驶系统前期开发依赖大量环境数据的输入, 形成贯穿感知、决策、规划、控制多环节的算法。 后期仍需持续输入数据,对算法进行训练与验证, 加速自动驾驶迭代落地。同时仿真测试中场景搭 建与渲染也需要高算力支持。

智算中心承载着训练自动驾驶系统所需的巨大算 力。为支撑人工智能计算提供了重要的硬件基础 设施,其底层硬件技术路径包括GPU、ASIC、 FPGA、NPU。根据IDC调研,汽车行业训练自 动驾驶算法的硬件基础设施以GPU为主,占比 61.4%。

头部自动驾驶厂商已布局智算中心。特斯拉、吉 利、 小鹏、毫末智行等主要自动驾驶厂商采用不 同模式建设云端计算中心用于模型训练。我们认 为,智算中心已成为下一阶段竞争重点,能够帮 助车企构建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标注、 模型训练、测试验 证的数据闭环 ,从 而提升 Corner Case数据采集效率、提高模型的泛化能 力以及驱动算法的迭代。

车端算力 | 如何变化?感知数量质量和场景复杂度驱动算力升

感知硬件的数量和性能不断提升,边缘计算需求增加。自动驾驶别越高,传感器配置数量越多,运行产生的数据随之大量增加。据新 战略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研究所数据,1个200W像素的高清摄像头24小时录像需占用40~60GB的存储容量;1个单线激光雷达每小时可 产生3~4GB点云数据;另外,GPS定位系统、车辆位姿等均有数据积累。当一辆自动驾驶车辆每天可以产生数TB,甚至数十TB数据, 数据处理能力即为自动驾驶技术验证的关键点之一。若过度依赖云端数据处理分析和指令回传,就会出现各种数据都往云端传输,云平 台数据过多,处理效率降低,时延增大,将大影响自动驾驶车辆的使用体验。边缘计算能预处理数据,过滤掉无用数据再上传到云端。

大模型催化驾驶场景复杂多样,提升算力需求。大模型催化下,NOA不断从高速道路向城市道路拓展(高速道路-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 道-城市次干道-城市支路)。与城市道路相比,高速道路可能的场景和物体相对固定,而城市道路不仅是x主要出行场景(每天仅25% 的人出行途径高速,而城市道路则是 100%),而且环境复杂度更高,同时提升物体识别、感知融合和系统决策算力需求。

感知端 | 车载摄像头数量质量齐升

单车搭载的摄像头数量将增加。Yole报告指出, L1~L2自动驾驶功能仅需前后两颗摄像头,L2+ 则需要引入ADAS前视感知摄像头,加上4颗环视, 共计需要5颗摄像头。实际主机厂为后续OTA升预 留冗余,单车摄像头配置远超本ADAS所需的摄 像头数量,如特斯拉Model 3搭载9颗高清摄像头, 蔚来、小鹏、理想车型摄像头数量达到10-13颗。

摄像头像素要求升。大模型提高对感知数据的精 细化要求,高分辨率图像数据可以作为深度学习模 型中更新和优化其架构的参数的数据源,车载摄像 头向800万像素或更高像素别升。尤其是前视摄 像头,前视需要解决的场景x多,目标识别任务x 复杂,比如远距离小目标识别,近距离目标切入识 别,高别自动驾驶车辆中都在规划应用800万别 的高清像素摄像头,用于对更远距离的目标进行识 别和监测。目前具备800W像素摄像头模组生产能力 的厂商还比较少,比如说舜宇、联创电子等。百度 Apollo 联合索尼半导体方案公司、联创电子(LCE) 与黑芝麻智能,全球首创超1500万高像素车载摄像 头模组。

执行端 | 有望加快线控底盘环节国产化进程

高阶智能驾驶落地进行加快下,执行端的线控底盘重要性凸显。线控底盘由线控换挡、线控油门、线控悬架、线控转向、线控制动五大 环节组成。线控底盘以电信号代替机械信号,可实现人机解耦,更加适用于自动驾驶车辆。随着高阶智能驾驶的发展,车辆的行驶过程 中机器驾驶比例提升,驾驶员百公里接管次数逐渐下降。为保证整车在机器驾驶过程中的安全性,高阶自动驾驶车辆在执行层的设计中, 需要在制动、转向等关键执行环节实现双重甚至多重冗余。而考虑到车内空间、信号传导机制、响应精度等因素,以线控结构替代机械 式结构则是实现执行器多重安全冗余的必要条件。

看好国产线控底盘零部件供应商崛起机会。目前,线控制动、线控转向主要由外资Tier1主导,行业竞争格局集中。线控制动主要由博世、 大陆和采埃孚天合主导,中国线控制动市场中博世市占率约90%。线控转向行业处于起步阶段,博世、捷太格特、采埃孚天合等传统电 动助力转向系统巨头布局较早,已推出概念车型,技术较为领先。国内众多线控底盘技术布局者包括深耕底盘技术的上市公司伯特利、 亚太、拓普等,以及创业型线控底盘供应商拿森、英创汇智、同驭、格陆博等。我们认为国内供应商专注细分赛道,由单点逐步延伸, 向线控底盘发展,并具备快速响应和技术开放的优势,在行业放量国产替代的共同作用下,看好国产供应商机会。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省心文案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相关文章

在线客服

扫码一对一人工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