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质量监测分析报告怎么写:免费分享格式及通用模板

一、试卷概述

本张期末质量监测卷是在2022版新课标理念下的、双减政策下的一份检测卷。体现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基本理念与思想,紧扣五年上册数学课本内容,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融入了大量的生活情境,增强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在关注学生“四基”“四能”达成的同时,关注核心素养的形成。不仅在考查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形成及对数学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还考查学生对基本数学思想的把握、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为广大数学教师的今后的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

二、试题分析

试卷知识点分布:

本次检测卷试题类型有口算、填空、判断、选择、计算、操作和解决问题,分值占比为;数与代数领域 65%, 图形与几何领域28% , 统计与概率领域 5%,数学思考2%。知识点分布合理,难易适中,从20xx基础知识到运用知识形成能力,内容覆盖面广。有相当数量的题目可以在教材中找到原型,能比较客观地考查出学生的真实的数学能力。

数学试卷题型及分值占比

题型 填空题 判断题 选择题 计算题 操作题 解决问题
总分值 20分 5分 10分 23分 12分 30分
百分比 20% 5% 10% 23% 12% 30%

数学试卷知识分布及分值占比

知识分布 数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 统计与概率 数学思考
总分值 65分 28分 5分 2分
百分比 65% 28% 5% 2%

试卷成绩分布:

XX五年本次质量检测,其中20xx高分100分,优秀率26.1%,及格率62.2%,40分以下算低分,低分率28.9%,从总体来看,两分化严重。

三、典型试题剖析

根据XX五年学生检测反馈,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空间观念、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及数学基本思想等方面相对薄弱。

(一)数与代数

数与代数是小学数学学习中比重20xx大的一个领域,包括“数与运算”和“数量关系”两个主题,数与代数领域是本卷中分值比重20xx大的。测试结果表明得分率低的试题大多都集中在解决问题中数与代数领域的题目。

1.填空题的第1小题,选择题的第1小题。

 

测试知识:小数乘除法的算理、算法。

考查素养:推理能力,运算能力。

错因分析:对于乘除法运算之间的联系不能很好运用,充分体现出学生基本的运算能力的缺失。对数学知识没有整体观,不能用发展联系的眼观看待小数乘除法。

教学建议:小数四则运算在实际生活中以及进一步的学习中都有广泛的应用,是小学阶段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运算能力是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在教学中注重学生正确运算的能力,注意方法的多样性,优化方法,选择合理简洁的运算策略解决问题,教学中有大单元教学观,整体把握教学内容,注重教学内容的结构化,整合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用整体的、联系的、发展的眼观看问题,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发展核心素养。

2.解决问题的第4题第2小题。

 

测试知识点:小数乘除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分段计费问题。

考查素养:几何直观,模型意识。

错因分析:本题的第二小题是分段来计费问题的逆向思维的训练,比较典型的错误是找不到解决的方向,没有找到“分段”的节点在哪。对收费标准理解不明确,不能把握水费与用水量之间的联系和变化情况,对于水费51.8元对应的用水量不明。

教学建议:“分段计费”模型问题一直是一个难点。课标要求我们在真实的情境中解决真实的问题。要求学生借助画图表达题意,直观清晰地认识到分段的节点,逐步辨析,发展几何直观,弄清“分段计费”的原理,明确分段区域,明确不同区域的计费标准,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建立解决分段计费问题的模型,初步体会函数的思想,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3.解决问题的第5小题。

 

 

测试知识点:在真实情境中用方程解决问题

考查素养:模型意识。

错因分析:一是用算术的思想方法列方程,二是不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题意,不能准确地找出等量关系来解决问题。

教学建议:数学课程标准第三学段目标中明确指出,能从数学与生活情境,。在教师的指导下,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尝试、探索,发现并提出问题,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形成初步的模型意识和应用意识。到第四学段在不同的情境解决问题的学习更为突出。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用数学的眼观去分析真实情境,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对于解决问题中,算术解法与列方程方法的碰撞,有必要给学生做出适当的解释,方程所谓的“麻烦”,只是增加了书写的步骤,算术方法解答,需要逆向思维,思维难度较大,而列方程解决问题具有变逆向思考为顺向思考的优势,便于分析等量关系,从而顺利解决问题。注意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并领悟方程思想,建立数学模型,形成初步的代数思维和应用意识。

(二)图形与几何

图形与几何是小学阶段数学学习的重要领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新课标在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核心概念主要有: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本次测试中涉及到的试题有5题,与知识的理解及灵活运用、空间想象及推理有关。此类题目学生得分率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能力不强,空间观念能力薄弱。

  1. 填空题第10题。

 

测试知识点:估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考查素养:空间观念和量感。

错因分析:估算面积的策略不当,估算意识不强。

教学建议:在解决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估计面积,还可以根据图形的形状,转化成基本图形来估计面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辨析,关注基本图形转化中的形似和计算便利,促进学生对解决问题策略的有效选择,明确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前提是有一定的适用性,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估算区间,形成量感和空间观念,注重学生估算意识和方法的培养。

  1. 判断题第3题

 

 

测试知识点:理解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周长和面积的联系。

考查素养: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错因分析:比较典型的错误是对周长和面积概念本质不明,理解有所缺失。很多同学想象不到平行四边形形变过程中周长和面积的变化。在长方形木框拉成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每条边的长度都不发生变化,所以图形的周长不变。原来长方形的面积可以用长乘宽来计算,拉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底乘高来计算,长方形的长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而长方形的宽大于平行四边形的高,从而面积变小。

教学建议:在实际教学中,基于面积周长的意义,学生要充分理解周长和面积的概念本质,明晰封闭图形周长的本质。对于平行四边形面积,受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负迁移,学生容易形成用“邻边相乘”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对此,要真实底暴露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演示,用木条钉制的可以变形的长方形框架,在不断变化角度时,让学生认真观察、仔细比较,看到面积的变化,引起经验的碰撞和冲突,而正是在思维碰撞中,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经验中的错误,主动修正自己思考的方向和策略,从而确定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底乘高”,否认“邻边相乘”,沟通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周长、面积的之间的联系。为后续面积和周长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 判断题的第5小题,解决问题的第6小题

 

 

测试知识点:,梯形面积概念的本质,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考查素养:空间观念,应用意识。

错因分析:对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本质不理解,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一提到梯形的面积就去找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不能灵活地分析和判断与梯形面积有关的问题。这样的命题可以考查学生是否真正把握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本质,能通过观察、思考、辨析解决问题。

教学建议:对于图形面积的教学中,我们往往重视学生面积公式的掌握,而忽视了平面图形面积公式推导背后隐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要理解教材的编排特点,把握教学本质;

 

创设探究活动,实践几何变形,等变换是几何学习中的重要思想和方法,这种思想对于推导面积计算公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基本思路是先分再合,而倍积变换与等积变换正好相反,是先合再分。我们都喜欢用倍积变换的思想来探究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因为比较简洁,接后续应该利用教材中“你知道吗?”

 

以方格为背景,用等积变换的思想方法进行探究,这样有利于进一步理解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沟通知识联系,促进教学发展。知识的有效建构和达成,是学生掌握与应用知识的重要手段,良好的认知结构有利于学生及时提取并解决问题。教学中,一是渗透联系的观点,凸现转化思想,实践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有效建构。二是把握梯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知识的本质联系,当梯形上底为0时,就成了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就变成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同样,当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相等时,就成了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就成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还可以利用方格纸具体操作等积等高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沟通联系,发展空间观念。

(三)统计与概率

这一领域的知识学生掌握不错,形成了数据意识,具备了一定的数据分析观念。

(四)数学思考

抽象、模型思想、推理等是重要的数学思想。如填空题的第11题。

测试知识:用生活中有关的植树问题。

考查素养:几何直观、模型思想、应用意识。

错因分析:很多学生只是盲目地去套用植树问题三种情况中棵树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规律来解决问题,直观理解不强。

教学建议:本题的突破口是借助示意图或线段图进行分析,在几何直观的基础上理解并解答植树问题,如:“公共汽车站”“架设电线杆”“敲钟问题”“锯木头”等问题。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提高应用意识。

四、考评反思

(一)重视思维过程,把握数学本质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要以课程标准为导向,读懂课本,确立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整体把握和分析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建立体现数学本质的知识体系,选择引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方式组织开展教学,让学生在实践、探究、体验、反思、验证、概括合作、交流等学习过程中,亲历数学观察、数学思考、数学表达,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结果,还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不仅要达成结果性教学目标,还要达成过程性教学目标。重视知识的发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理解、掌握、辨析,把握数学本质,避免一知半解。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二)体现核心素养,落实作业设计

“双减”背景下,要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紧扣教材,精选符合教学目标的作业内容,对教学资源进行选编、改编、创编,设计能体现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素养的考查的作业,能体现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作业,发挥作业巩固“四基”、发展“四能”、培养“三会”的功能。

(三)创设真实情境,助力解决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第三学段学业质量标准:能从数学与生活情境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尝试、探索发现并提出问题,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形成初步的模型意识和应用意识。

在教学中往往会出现简单的情境下的问题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如果放在含有多种信息、或者不是文字表达的情境中就会出现解答困难,学生不能很好地从复杂的情境中获取数学信息,在众多的信息中选择对解决问题有效的信息,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信息。课标提出注重创设真实情境,真实情境创设可从社会生活、科学和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等方面入手,设计合理问题,在真实情境中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会用数学的的思维分析问题,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来解决问题。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省心文案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相关文章

在线客服

扫码一对一人工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