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信息化行业分析报告怎么写:免费分享格式及万能模板

1 电力市场化改革政策加速催化,带来能源数字化投资机会

1.1 政策加速催化,电力市场化改革成效初显

根据中电联《中国电力行业年度发展报告 2023》,2022 年经过持续深化电力市 场建设,已基本建成了“统一市场、协同运作”的电力市场基本架构,形成了 衔接省间、省内,覆盖全国范围、全类型周期、不同交易品种的市场体系,全 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2022 年全国各电力交易中心累计组织 完成交易电量 5.25 万亿度,同比增长 39%,占全社会用电量的 60.8%,比上年 提高 15.4 个百分点,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核心是通过价格反映供需关系,形成价格信号,回归电力的 商品属性。2022 年,电力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1 月,XXX发改委印发《关于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到 2025 年初步建成,到 2030 年基本建成;11 月,XXX能源局发布《电力现货市 场基本规则(征求意见稿)》,电力现货市场有望加快建设。

1.2 电力市场化改革以价格为核心,数字化能力是改革基础

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核心内容是“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用价格引导用户合理用 电。“管住中间”是指改革后电网企业按照核定的输配电价收取过网费,不再以 购销差价来做主要的收入来源。“放开两头”则是指:1)放开电源:燃煤发电 电量原则上全部进入电力市场,通过市场交易在“基准价+上下浮动”范围内形 成上网电价,上下浮动范围不超过 20%。2)放开用户:工商用户全量进入市场, 取消工商业目录销售电价,按市场价格购电,居民、农业用电不变。

 

 

电力市场组成与运营是一个发电、交易、交付(输配)、使用组成的大系统,在 不同环节,其所涉及的主体和相应的电价政策也均有所不同。销售电价来看: 指终端用户的用能价格。销售电价由交易电价、输配电价、XXX性基金及附加 为基础,叠加一些峰谷电价、阶梯电价、差别电价等调节电能消费的电价机制, 形成x终的销售电价。交易电价来看:是由发电企业与电力用户、售电企业通 过市场交易确定的价格。尚未进入电力市场的工商业用户在过渡期可由电网代 理购电,当前电力用户通过交易中心或售电公司交易,或者由电网去代理购电。 输配电价来看:是指电网经营企业提供接入系统、联网、电能输送和销售服务 的价格总称。由于电网输配电环节具备自然垄断属性,输配电价由XXX制定, 实行统一政策,分管理。XXX性基金及附加来看:向全体电力用户分摊和电 力行业相关的产业政策成本是各国通行的做法。是由各省电网企业在向电力 用户收取电费时一并代收,包含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基金、农网还贷资金、水库 移民后期扶持资金、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以及城市公用事业附加。上网电价来 看:是指发电主体的上网侧的结算电价。进入电力交易市场的,价格由交易双 方在规定的基准和浮动范围内通过交易机制形成,未进入市场的,执行基准价。

新能源大规模并网,负电价出现愈加频繁。电源结构低碳化转型速度日益增速, 在工业、建筑、交通、日常生活等不同场景的电力需求都在不断增加。根据全 球能源监测机构(GEM)报告,目前中国的太阳能装机容量超过世界其他地区的 总和;在风能方面,自 2017 年以来中国的装机容量增加了一倍。预计到 2025 年,中国的太阳能和风能装机容量将达到 1200 吉瓦。传统的电力机组的出力曲 线和用电负荷是比较匹配的,随着光伏、风电等大规模的波动性较强的电源接 入电网,实现出力和负荷的匹配也越来越难。边际成本接近零的可再生能源装 机涌入市场,在完全市场竞价机制下x优先上网。例如,“五一”期间山东的晴 朗大风天气使得风电和光伏大发,改变了电力的供应结构。在新能源大发的时 段会出现电力供大于求的状况,此时市场电价会很便宜,端时候会出现零电 价、负电价,而新能源出力减少时,市场电价会上涨。

电价市场化和电力系统集成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增加,电价的波动逐步加大,能 源服务的个性化需求不断涌现,数字化能力成为实现市场化改革和满足用电新 场景、新需求的基础。如售电交易场景:2022 年 9 月,浙江省统一数字化售电 平台-浙江电力零售交易平台正式上线,以“电子商务+电力零售”的思路,让“数据跑腿”代替“客户跑腿”,浙江企业客户可以“指尖购电”,享受更加透 明的比价购电、在线签约等服务。此外,广东电力交易中心也发布《关于开展 广东电力市场零售平台公测的通知》,依托移动支付平台进行产品研发,解决用 电企业购电难、购电贵、购电信息不透明的问题。

新能源发电功率预测场景:由于发电的不稳定性,新能源大规模直接并网将打 破电力系统的平衡,对电网造成严重的冲击。对新能源发电功率进行预测,可 方便电网企业预先了解不同时间段内新能源电力的发电规模,通过提前作出发 电规划,实时调节各类电力的发电量等保证电力系统的平衡和电网的稳定。新 能源发电功率预测也是发电企业内部管理的必要手段。一方面,企业通过对下 属电站未来发电能力的预测,可以了解各电站的电力生产能力,为各项经营管 理决策提供依据;另一方面,通过对发电功率进行预测,企业可了解和判断下 属电站的实时生产情况和未来生产情况,从而进行电站管理,如在预测的发电 功率和实际发电功率产生较大偏差时,可以判断较大可能为电站发电设备出现 故障,进而进行维修或更换;或在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可发电功率较低时,相 应安排电站停机检修,降低检修成本等。

1.3 需求侧场景涌现,能源互联网落地可期

能源电力数字化建设向需求侧延伸,高度互联能源体系正在形成。接入电网的 设备呈指数型增加,形成海量数据,数据的实时性、网络的灵活性、互动性正 在大幅提升。目前,需求侧的参与者正在快速增加,例如:2022 年全国分布式 光伏新增装机规模 51.11GW,占全国光伏新增装机的 58%;新能源汽车销量达 688.7 万辆,市场渗透率达 25.6%,2022 年末我国新能源车保有量达 1,310 万 辆,占汽车总量的 4.1%。当分布式能源、电动汽车等新场景大量出现并接入电 网,一个高度互联的能源体系正在形成,场景化将成为能源服务的抓手,并重 新定义供需之间的交互关系。

 

 

传统的基于重资产提供能源服务的商业模式正在升为能够进行服务交换的平 台模式,基于一个个场景,更多本地能源服务的机会快速涌现,通过能够连接 供需、聚合服务的能源互联网平台,能源消费者在享受能源服务的同时,可以 成为本地的能源生产者,向电网输电,也能够通过需求响应成为能源市场的直 接参与者,就XXX衡供需。需求侧未来大规模的分布式电源+需求侧储能+用户 负荷控制,形成虚拟电厂或微电网,实现能源互联网的落地,并可能成为碳中 和的x主要手段。

1.4 虚拟电厂+微电网,能源互联网落地的关键环节

虚拟电厂是利用分布式资源和用户侧资源进行电力供需平衡的技术,通常包含 了分布式能源。虚拟电厂是通过集成多种分布式能源资源和需求侧管理技术, 以模拟传统电力生产和供应的系统。利用太阳能、风能、储能等分布式能源资 源,将其集成为一个虚拟的电力生产和供应系统。

虚拟电厂可以和需求侧响应协同运作,共同解决能源供需平衡的问题。需求侧 响应是指通过调节能源需求来平衡能源供需的技术。包括电力负荷管理、能源 储存和使用高效能源设备等措施,以降低能源需求或在能源需求高峰的时候削 减需求。虚拟电厂与需求侧响应协同运作,虚拟电厂可以利用需求侧响应的技 术来管理电力需求,使得虚拟电厂能更好地响应能源供需的变化,同时,需求 侧响应也可以利用虚拟电厂的电力供应能力来实现更加灵活和便捷的能源管理 和调节。x终通过参与电力市场交易,中标市场响应需求,按照市场中标结果 平衡电力系统中的电力需求和电力供应,并且获得相应的收益。 虚拟电厂和需求侧响应可以解决电力系统中存在的问题:1)降低电力系统的不 稳定性和风险,提高电力供应的可靠性和稳定性。2)减少电力系统的运行成本 和能源浪费,提高能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益。3)为用户提供更加灵活和便捷的用电服务,满足用户多样化的能源需求。4)促进可再生能源和分布式能源的普及 和应用,推动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我们认为,虚拟电厂和需求侧响应都是未来解决能源供需平衡问题的重要方式, 可以协同运作,共同提高电力系统的可靠性、经济性和可持续性,或将成为能 源管理和调节的重要手段,推动能源领域的发展与变革。

虚拟电厂具有优良的经济性,或将至少成就千亿市场。根据XXX电网的测算, 通过火电厂实现电力系统削峰填谷,满足 5%的峰值负荷需要投资 4000 亿元;而 通过虚拟电厂,在建设、运营、激励等环节投资仅需 500~600 亿元,仅为火电 厂成本的 12%~15%。根据XXX发改委、XXX能源局等 9 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 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到 2025 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年发电量将达到 3.3 万亿 千瓦时左右,较 2020 年实现风光发电量翻倍。而一般情况下,风光电的社会需 求越大,虚拟电厂的市场空间则越高。根据甲子光年文章,通过促进风光电消 纳、响应电网的调度需要,虚拟电厂可以获得可观的辅助服务收益,按国际惯 例,其总量至少是全社会总电费的 3%以上。按照 2021 年全国发电量 8 万亿度, 每度电 7 毛钱成本计算,3%的比例至少成就一个千亿市场。

 

 

微电网的提出旨在实现分布式电源的灵活、高效应用,解决数量庞大、形式多 样的分布式电源并网问题。微电网是指多个分布式电源及其相关负载按照一定 的拓扑结构组成的网络,通过静态开关关联至常规电网。开发和延伸微电网能 够充分促进分布式电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接入,实现对负荷多种能源形式 的高可靠供给,是实现主动式配电网的一种有效方式,使传统电网向智能电网 过渡。根据智研瞻产业研究院测算,到 2029 年,中国智能微电网行业市场规模 将达到 1624.3 亿元,相较于 2020 年将近翻了一倍。我们认为,微电网是实现 分布式发电技术大规模应用、有效提高系统供电可靠性的一种新型自治电力系 统,在政策持续催化以及电力用户需求倒逼下,未来或将上探更高成长空间。

2 新型电力系统加速构建,电力数字化全产业链受益

2.1 实现双碳目标,加速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碳达峰、碳中和”进程加快,能源的生产、消费和利用呈现新的发展态势, 能源主体调整带来电源主体的颠覆性变化,能源深度脱碳带来社会生产生活用 能方式转变,能源能效提升带来以电为枢纽的能源资源配置方式的改变,给电 力系统的电源结构、负荷特性、电网形态、技术基础以及运行特性带来深刻变 化。

自XXX在 2021 年 3 月提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起,全社会对于能源领域的重视程 度,XXX对于新能源发展的政策扶持和管理举措也更为成熟理性。过 去二十年,立足国内的能源特点,通过电源端和电网端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国 基本解决了供电能力不足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进入到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 能源中长期发展面临的“安全、经济、绿色”之间的矛盾愈发凸显,必须转换 发展思路。以市场化为前提、数字化为基础、场景化为手段,XXX通过构建新 型电力系统,推进能源消费电气化和节能提效,解决“安全、经济、绿色”的 能源不可能三角问题。

新型电力系统是确保能源电力安全为基本前提,以满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 电力需求为首要目标,以高比例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建设为主线任务,以源网荷储多向协同、灵活互动为坚强支撑,以坚强、智能、柔性电网为枢纽平台, 以技术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基础保障的新时代电力系统,是新型能源体系的 重要组成和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载体。

2.2 新型电力系统是开放包容的系统,源网荷储协同发展

新型电力系统是开放包容的系统:1)源网荷储多要素、多主体协调互动;2) 集中式、分布式新能源广泛接入;3)交直流混联大电网、微电网、局部直流电 网等多形态电网并存;4)一次物理系统、二次控制系统、交易运营系统等多系 统融合;5)电力与氢、气、冷、热等多能源系统互联;6)各类用户、运营商、 服务商等社会多参与者共享互动。 电源结构来看:由可控连续出力的煤电装机占主导,向强不确定性、弱可控出 力的新能源发电装机占主导转变。截至 2022 年底,非化石能源装机规模达 12.7 亿千瓦,占总装机的 49%,超过煤电装机规模(11.2 亿千瓦)。2022 年,非化石 能源发电量达 3.1 万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的 36%。其中,风电、光伏发电装机 规模 7.6 亿千瓦时,占总装机的 30%;风电、光伏发电量 1.2 万亿千瓦时,占总 发电量的 14%,分别比 2010 年和 2015 年提升 13pct、10pct。

 

 

智慧电厂生态构建在即,整合发电内外部价值链。新型电力系统构建强调火电 清洁化以及低碳化,促使发电企业增加清洁能源装机,并利用碳捕捉、碳封存 等实现发电清洁化,侧面增加以火电为主营业务的企业运营成本,缩窄其盈利 空间。传统能源发电厂经过数年实践,发电厂本身智能化改造较为完备,现阶 段更关注新一代数字技术与生产、服务环节的深度结合;针对新能源,建设重 点在于从新能源场站到区域集成系统,从发电预测到故障预警、调度管理、发 电营销等全面建设升。智慧电厂的出现旨在于全面提升生产管理及服务环节 效益,是以物理电厂为基础,将各个系统与信息技术、智能控制技术、发电行 业技术结合而形成的新型电厂,有望带来电源侧智能化水平进一步升。

负荷端来看:负荷特性由传统的刚性、纯消费型,向柔性、生产与消费兼具型 转变,由传统的“源随荷动”向“源荷互动”转变。一方面,负荷侧将大力发 展电能替代工程,进行用电终端改造。通过“互联网+”智慧能源系统,根据发 电侧的情况,动态控制工厂、商场、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用户侧储能等电力用 户参与供需调节,深化用户与电网的互动,实现更大范围的削峰填谷。以充电 桩为例,根据XXX能源局x新数据,2022 年上半年我国新增充电桩 130 万台,是去年同期的 3.8 倍。另一方面,负荷侧将通过建设分布式发电、储能等可调 节资源从原来的电能“消费者”变为“消费者+生产者”,进而形成多个独立的 微电网,提高电力供应的稳定性。

网端来看:1)电网形态由单向逐输配电为主的传统电网,向包括交直流混联 大电网、直流电网、微电网和可调节负荷的能源互联网转变。特高压输电:鉴 于我国能源资源禀赋与负荷呈现逆向分布的特点,为解决我国西北地区大规模 新能源装机电力消纳的问题,需要将西北地区的电源侧与中东部地区的负荷侧 通过电网连接起来。如此远距离、大容量的电力输送需求,如果采用超高压等 输送,线路损耗、系统稳定和短路电流问题就会非常严重,因此必须采用特 高压输电来解决这样的问题。配电网升改造:构建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新 型电力系统,在电网侧除了需要建设特高压电网解决新能源装机消纳问题,还 需要加强配电网的更新与改造,提升配电网的综合承载能力和实时感知能力, 从而能支撑更多的分布式新能源的并网与消纳,为建成源网荷储一体化、多能 互补的智慧能源系统和微电网提供基础。2)智能电网投资建设加速:智能电网 就是电网的智能化,也被称为“电网 2.0”,是建立在集成的、高速双向通信网 络的基础上,通过先进的传感和测量技术以及先进的决策支持系统等技术的应 用,实现电网的可靠、安全、经济、高效、环境友好和使用安全的目标,其主 要特征包括自愈、激励和保护用户、抵御攻击、提供满足用户需求的电能质量、 容许各种不同发电形式的接入、启动电力市场以及资产的优化高效运行。布局 智能电网成为XXX抢占未来低碳经济制高点的重要战略,国网和南网作为XXX 智能电网建设的主要参与方,在电网智能化方面投资比例逐年提高,其中变电、 配电和用电环节的智能化为建设重点。据 2020 年《XXX电网智能化规划总报 告》,XXX电网智能化投资比例不断提升,在 2016 年至 2020 年间,占总投资额 比例达 12.5%,其中约 76%用于变、配、用电环节智能化建设。配电网作为连接 客户的x后一公里,对供电质量有着决定性影响,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基础。 根据国网、南网的发展规划,国电配网预计投入超 1.2 万亿,占电网建设总投 资 60%以上。南网配网计划投入 3200 亿元,预计占电网建设总投资的 48%左右。

储能端来看:建设新型电力系统需要源网荷储协同互动,储能是其中的关键环 节之一。以风光为代表的新能源发电具有不稳定性特点,而电能又是瞬时的, 导致发电侧和负荷侧出现错配的问题,为了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就需 要储能的调节作用。对于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而言,储能系统的发展直接决定了 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的进程和成效。XXX能源局发布的《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指出,要结合电力系统实际需求,统筹推进源网荷各侧新型储能多应用场 景快速发展。发挥新型储能支撑电力保供、提升系统调节能力等重要作用,积 拓展新型储能规模化发展布局。

2.3 新型电力系统下电力数字化全产业链受益,增长空间进一步打开

新型电力系统覆盖“源网荷储”四大环节,是XXX在能源生产、存储、分享与 消费模式改变的背景下提出的建设目标。在此背景下,电力企业纷纷加大其在 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领域的科技创新投入,主要聚焦于科技与数字化两类。科技 类项目主要为复杂大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和控制、大容量风电、高效光伏、大容 量储能等技术;数字化类项目覆盖电力企业生产、运营及服务全域,聚焦“大 云数物移智”技术与电力科学技术的深化结合。我国电力数字化市场规模增长 具备持续性,“十四五”规划明确了智慧电网、智慧电厂的建设目标,两大电网 及发电集团在数字平台、物联网平台及场景化应用软件上的投入需求将持续释 放。根据艾瑞测算,2025 年我国电力数字化市场规模将达到 839 亿元,2021- 2025 年复合增长率为 19.3%。

3 AIGC 浪潮席卷,电力场景或将描绘新蓝图

3.1 大模型井喷,电力 IT 多场景获益

大模型赋能下,电力 IT 多场景将加速发展。随着 ChatGPT 引领的人工智能大语 言模型浪潮袭来,其 RHLF 精调+能力涌现的特点,让人们对大模型在垂直行业 的应用充满无尽遐想。在电力 IT 领域,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种应用场景:1)AI 赋能智能电网,在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和电力调度等多个环节的应 用。智能调度与管控中,智能电网依托结构化的语义知识库,可实现人与计算 机之间用自然语言进行有效通信的相关技术和语音识别等 AI 相关技术产物,能 够较为综合地应对电网运行日常任务,制定检修与发电计划等,保障调度的顺 畅及高效稳定运行;2)智能巡检与检测,传统的人工巡回检查工作方式具有劳 动强度大、安全风险高、工作环境恶劣、容易受到气象环境干扰等特点,难以 实现设备和线路的实时监测,导致故障和缺陷不能及时发现等诸多问题。智能 电网通过现代化的巡检机器人、无人机和固定监控摄像头等多种方式收集巡检 影像数据,搭建了较为典型且全面的故障样本库,通过视频处理分析、图像识 别、深度学习等 AI 技术可以实现自主识别存在问题、故障诊断、维修一体化的 智能服务系统。例如,“BIM+物联网+AI”技术可以随时监控变电站的运行情况, 方便工作人员及时查看异常,并且 AI 可以合理规划设备分布位置,方便跟踪设 备运行情况并预警潜在风险。3)AI 赋能新能源发电功率预测:在风电功率预测 当中,需要对风电功率的不确定性进行精细化建模,中间又需要克服数据误差 造成的影响。功率预测误差的影响因素包括预测模型、数值天气预报精度、气 象数据、数据采集与处理等。这些误差的存在,成为风电功率预测的x大对手。 因此,引入以人工智能为方法的预测手段,能够降低和消除误差,并以较低成 本实现高准确度的风电功率预测。

3.2 AIGC 为电力营销带来创新力量,电力信息化龙头布局正当时

AIGC 将为电力营销带来新范式。朗新研究院认为,AIGC 将从重塑客户服务体验、 重构业务运营模式、提升管理决策水平、加速全链路智能交易以及创新柔性负 荷管理等五个方向打开电力营销的创新路径。在重塑客户服务体验上,AIGC 利 用 AI 大语言模型的文本生成能力,为用户提供了强大的交互功能和个性化的用 户体验,或将有效提升用户的满意度以及带来业务的增长;在重构业务运营模 式环节,AIGC 可以借助大语言模型的任务识别、任务分解和编排能力,集成开 发交互式应用,自动化完成任务的动态分解和交互响应。通过与业务系统的 API 互联互通,实现多模态交互响应,在执行效率、决策支持、结果迭代和用户体 验等方面取得挺好表现。在提升管理决策水平上,AIGC 可以实现人与机器的脑 机协同,通过合作与协同,帮助决策者更全面、更准确地评估决策选项,从而 形成更科学的决策能力,提高决策质量和效率。在加速全链路智能交易环节, AIGC 能够通过对政策规则、市场信息、交易信息、风险信息以及经营信息等多 方面的预训练,结合砖家指令微调,能够为电力市场交易提供答疑解惑、脉络 梳理、信息分类、策略调整等各种创新支持。

需求侧资源将常态化参与电力市场,负荷管理是营销的重点业务方向。AIGC 凭 借其自身优异的知识能力、新型的交互方式、智慧推理以及高效率、自动化的 文本生成与创作能力,创新电力负荷管理在资源识别、资源聚合和资源运营等 方面的创新应用与发展。AIGC 加持下,电力负荷管理能够实现动态聚合和x优 调控,以满足不同供需平衡需求的灵活性和可持续性,为新时代电力供需平衡 提供创新解决方案,使负荷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更加灵活高效。

 

 

电力信息化龙头积布局大模型赛道。2023 年 4 月,阿里巴巴发布“通义千问 伙伴计划”,朗新科技成为七家首批通义千问伙伴之一,将与阿里云共同推动大 模型在电力行业的落地应用,探索以 AI 重塑新一代电力营销系统,在市场化交 易、需求侧响应等领域率先通过大模型进行训练,促进清洁能源替代、助力新 型电力系统发展和“源网荷储”智能化变革。我们认为,AIGC 的大语言模型在 多方面具备人类所不及的能力,如智能编排能力、智能创作能力等,其所带来 的变革有望深度影响能源电力领域的数智化空间,描绘新的蓝图。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省心文案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相关文章

在线客服

扫码一对一人工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