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行业深度分析报告怎么写:附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1、种源加强自主可控,转基因商用落地加速

1.1、二十大首提“农业强国”,粮食安全战略概念升

我国耕地利用率已经严重饱和。近年来,我国从XXX一号文件到反复在强调 坚守粮食安全、保住 18 亿亩耕地不动摇这一目标,我们首先明确一下耕地的定 义。我国对于耕地有着严格的定义,耕地是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 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 部用于粮食生产。耕地红线是XXX为确保农业生产所需土地而划定的x低保障线, 目前全国划定的红线是 18 亿亩,且只能从事农事耕作和农业生产,不能用于建 设或其他非农化事项。根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结果显示,2021 年我国耕地面 积达到 19.18 亿亩,粮食种植占到了其中七成,其余占三成。考虑到一些农产品 还存在复合种植,我国耕地使用效率基本超过了 100%。种子行业深度分析报告怎么写:附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2017-2021四年期间我国主要大宗农产品的进口依赖度持续上升。粮食方 面,我国玉米进口依赖度从不到1%提升到了10%,小麦从 3%提升到了6%, 只有稻谷基本能够自给自足。油料方面,大豆进口依赖度常年 85%以上,棕榈100%依赖进口,菜籽油从 17%提升到了37%。软商品方面,白糖进口依赖度从14%提升到 32%,棉花从 17%提升到 27%。

 

大豆和玉米种植带高度重合,也是争地问题x严重的两个品种。我们粗略计 算了在二者亩产不变的情况下,理论上我国还需要增加的耕地面积。2021 年我 国大豆进口量 9250 万吨,平均亩产 130 公斤,大约需要 7 亿亩土地;玉米进口 量 2600 万吨,平均亩产 420 公斤,大约需要 0.6 亿亩土地。显然,粮食增产难 以通过增加耕地面积这一路径解决,因此,提高作物单产成为实现农产品自给自 足这一目标的重要且先进的手段。对比全球x大的农产品输出国美国,2020 年, 我国玉米单产是美国的 58.8%,大豆单产是美国的 65.2%,我国作物单产与其存 在显著的差距。

1.2、转基因技术有望推动我国制种行业重塑竞争格局

我国种业市场规模超过千亿,但行业集中度仍然较低。我国种子行业发展起 步较晚,种业市场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得以初步建立并缓慢发展,以 2000 年《种子法》实施为标志,我国种业进入市场化阶段,开始蓬勃发展。2021 年 我国种业市场规模达 1180 亿元,体量庞大,排名全球第二。但行业集中度较低, CR5 仅 11%,对比全球种业市场 CR5 高达 51%,存在较大差距。我国巨大的种 子需求,与落后的育种格局之间的矛盾亟需改善。

回顾我国历次玉米品种的迭代,都使其产量和品质跃升一个台阶。自新中国 成立以来,我国玉米共经历了 7 次较为明显的更新换代,经历了农家品种、双交 种、单交种 3 个主要阶段,不论是育种方式还是单产水平都有显著提升。近年来, 以“郑单 958”“京科 968”“登海 605”等一批自主培育的主导品种大面积推广 应用,使我国玉米单产从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的 205 公斤/亩,增加到 2021 年 的 419 公斤/亩,实现了超过翻倍的增长,给育种产业持续发展夯实了根基。

 

种质资源已到开发瓶颈,种企创新动力不足。优质原始材料能大幅提高育种 的成功率,降低育种难度,而我国主要农作物优质种质资源已到达开发利用天花 板,虽然近年来我国种质资源收集力度逐渐增强,但种质资源库使用不充分,目 前很难培育出更优异的创新品种。另一方面,由于政策方面对品种权保护力度不 足,假冒套牌现象时有出现,种子公司创新意愿严重受损,使得市场缺乏突破性 品种,品种突破停滞不前。以占我国种业份额x大的玉米为例,品种郑单 958 已 连续 5 年排名全国推广面积x,其余领先品种先玉 335、京科 968、登海 605 等 5 年间也未出现被替代的趋势,核心玉米品种更新换代几乎停止。

套牌假种横行,挫伤种企原创积性。新品种的研发需要耗费种企巨大的时 间、人力及财力,往往 10 年才能培育出一个好的品种,而目前国内部分地区存 在用 B 种子包装袋装 A 种子的套牌种子等仿冒现象,甚至种企研发的新品种还在 试验田中,市场上已有套牌种子出售,其作案手法十分隐蔽,取证难、入刑难、 量刑难等问题导致套牌种子屡禁不绝。2013~2021 年,国内头部种企的前五大 客户占比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套牌假种严重扰乱种业市场秩序,危害种企的 良性发展。

1.3、主要农产品价格维持高位支撑种子行业高景气度

我国近年来粮食价格维持高位运行,大豆等油料价格跟随海外波动剧烈。玉 米是我国x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同时又是重要的饲料作物,种植面积一直位于 各农作物种植面积前列。2020 年玉米供给侧改革之前,我国玉米基本供需平衡。 2020 年临储玉米抛储完毕,同期饲用需求持续增长,进而加大了我国玉米供需 缺口,导致玉米商品粮价格快速上升;小麦作为玉米的替代品,其价格在之后也 出现了更随性上涨;而我国大豆常年严重产不足需,进口依赖度高达 85%,海外 大豆价格的剧烈波动,通过进口成本传导至国内,因此今年XXX一号文件将粮食 领域重点转变为“稳玉米、扩大豆及油料作物”,XXX对大豆等油料作物产能提 升重视程度也有所加强。

XXX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 年全国种粮亩均收益 824 元,创五年来x高, 玉米种子需求量旺盛,但期末库存水平持续下滑。制种玉米生长周期和大田玉米 相当,都是当年 9 月收获,当年制种的玉米留到第二年销售,春节前后流通到经 销商渠道,供应给农户使用。2021 年全国杂交玉米落实制种 272 万亩,同比增 长 16.8%,但仍处于历史低位。

同时,玉米制种季前期受到低温阴雨影响、后期 受到高温天气影响,大部分中晚熟品种出现明显的花粒、大籽粒、突尖、半片穗 等情况,总体单产 366 公斤/亩,较上年下滑 22 公斤/亩,占全国玉米种子份额 40%的张掖减产幅度较大。这使得 2021 年新产种子有限,为 9.93 亿公斤,同比 仅增长 8.5%,加上季初有效库存 5.1 亿公斤,2022 年度商品种子有效供给量约 15 亿公斤。据全国农技中心预测,2022 年杂交玉米种子需种量达 11.5 亿公斤。 也就是说,2022 年玉米种子期末库存仅 3.5 亿公斤。玉米种子整体供需格局持 续偏紧,支撑种子价格维持高位。

 

1.4、海外转基因市场日趋成熟,我国种业振兴正起航

1.4.1、海外转基因商业化后快速发展

转基因技术诞生于 20 世纪 80 年代,世界x例转基因植物抗病毒烟草成功 研制,在技术逐步成熟后,于 1996 年首先在美国商业化应用,此后转基因作物 发展迅速,种植面积在全球快速增长。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 (ISAAA),到 2019 年底,全球种植面积突破 1.9 亿公顷,二十三年间年复合增 速达 24%,共计 71 个XXX/地区(29 个XXX允许种植+42 个XXX允许进口)已 批准转基因作物用于粮食、饲料以及商业化种植,其中,前五大转基因种植国 (美国、巴西、阿根廷、加拿大、印度)的种植面积在全球转基因种植面积中占 比超 90%。1998~2019 年间,随着转基因渗透率不断提升,全球种业市场规模 增长约 132%,在竞争格局不断优化的同时创造了大批的优秀企业。

育种技术的重大突破,在推广之初都会导致产量的跨越式增长。回顾美国 150 年的玉米育种史,经历了农家品种、双交种、单交种、转基因单交种 4 个主 要阶段。1)1933-1943 年美国的玉米杂交种种植比例从 0.1%增加到 78%,带 动 1940 年代的平均单产比 1930 年代增长了 40.8%;2)1960 年代以后,由于 单交种的更换使玉米单产进一步提高,比 1950 年代增长了 60.1%;3)1996 年 转基因的商业化毫无疑问地显著提高了玉米产量,21 世纪初期比上世纪 90 年代 增长了 1500kg, 增长 19.4%。

美国作为全球x大的转基因种植国,转基因作物渗透率已稳定于 90%,复合 性状更受欢迎。自 1996 年开始大规模商业化种植后,转基因大豆与棉花的渗透 率快速提升,转基因玉米则在二十一世纪初期迎来快速增长,三者分别于 2007、 2010、2013 年达到 90%的渗透率。转基因初期,市场以抗虫和耐除草剂单一性 状为x主,随着技术的发展及商业化逐步成熟,复合性状凭借同时具有抗虫、耐 除草剂等优点,生产成本更低,受到广大农民青睐,因而种植面积快速扩大, 2022 年美国玉米种植面积中,81%左右都种植了复合性状的种子。

 

作为全球转基因种子时代的引领者,孟山都创新了多样的分销与服务系统。 “种业”和“农药”是孟山都两大主营业务,其在加速转基因育种研发的同时, 将新研发的耐除草剂种子与草甘膦系列农药进行捆绑销售,实现了种子与农药的 优势互补。此外,孟山都还建立了配套的农资服务平台,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农 业信贷、气候服务及数字技术解决方案,不断提升品牌知名度和产品认可度,快 速打造了全球性的种子营销网络,其 2007~2017 年的销售额从 83.5 亿美元增 长至 146.4 亿美元,实现了超 75%的增长,稳坐全球种业与农化行业龙头。

转基因的快速发展,为全球种业带来了三次不同侧重点的并购浪潮。1)转 基因初期以纵向并购为主,以孟山都为代表的农化集团对种业进行并购整合,实 现了种子与农药的结合,转基因抗除草剂大豆、抗虫抗除草剂玉米和抗虫棉等科 技进步成果的应用,要求种子与专用农药相结合是重要驱动要素;

2)04~08 年 以横向并购为主,国际农化巨头混合兼并重组,并购标的由玉米、大豆种子企业 向棉花、蔬菜水果等种子企业拓展,实现了不同种子作物之间的互补;3) 16~19 年三大并购事件完成后,全球种业格局重新洗牌。在全球农产品价格下 跌背景下,跨国资本推动国际农化巨头超大型并购与资源整合第三次浪潮中,陶 氏杜邦合并,分拆出农业事业部科迪华农业科技,于 2019 年 6 月在纽交所单独 上市。中国化工收购先正达,拜耳收购孟山都,巴斯夫接手拜耳原有种子业务, 形成以拜耳、科迪华农业、中化+先正达、巴斯夫为首的四大集团。

目前,全球种子行业主要公司为拜耳、科迪华、先正达、巴斯夫等,种企之 间的强强联合已成为整个转基因种业竞争的常态,农药、农资、种子公司慢慢走 向一体化。

 

1.4.2、国内转基因商业化已提上日程

1986 年起,中国便开启了转基因研究之路。经过十几年缓慢的发展,2010 年后中国转基因政策趋向审慎,对转基因的态度偏向“慎重推广”,转基因商业 化因此陷入停滞;2016 年后转基因商业化被重提,但仍推进缓慢;2020 年,种 子问题首次得到XXX经济工作会议的强调;2021 年 11 月转基因作物品种审定办 法得到明确,我国正式开启转基因玉米商业化,中国转基因发展进入快速推进的 阶段。

在种业振兴和生物育种政策稳步推进的背景下,转基因商用落地进程逐步加 速。根据我国现行种子法规定,转基因种子需要经历安全证书获批和品种审定上 市两个阶段,才能正式推出市场。 ①转基因安全证书:自 2019 年以来,我国已陆续有 11 个转基因抗虫、耐 除草剂玉米和 3 个转基因耐除草剂大豆获得了生产应用安全证书。其中,大北农 生物为先进家拥有大豆安全证书的企业;杭州瑞丰为隆平高科参股公司,为继大 北农之后拥有x多性状储备的公司。

②品种审定:农业部于 2022 年 6 月发布《XXX转基因玉米、大豆品种审 定标准(试行)》,标志着我国转基因商业化政策的正式落地。该标准不仅规定了 转基因性状应满足的条件,还规定了回交转育转基因品种的标准。经此标准审定 的转基因种子可以明显降低除草和防虫成本,提高产量和种植收益,而本身拥有 优质种子品种的企业业将更有望首批获得品种审定证书。 按照目前的政策流程以及企业的先期品种储备,我们预计x快 2022 年底将 陆续公布通过品种审定的企业名单,明年有望实现转基因种子的正式商业化销售。 目前国内转基因产品尚在孕育当中,转化体性状堆叠的丰富度仍有提升空间,而 转化体通过回交转育将性状导入到杂交品种的亲本中,仍需至少 2~3 年,因此前 期储备丰富的头部企业或在转基因商业化早期收获超额收益。

转基因商业化推动种子行业扩容升。根据之前的试点试验结果,我国转基 因玉米可实现增产 6.7%~10.7%,大幅减少防虫成本。大北农公司总体核算每亩 可为农民带来约 200 元以上的增值收入,同时转基因玉米种子价格较杂交玉米种 子会提高 20%~60%,参考海外市场的定价模式,价增部分将由性状公司、种子 公司、渠道商等共享。目前我国玉米种植面积约 6.5 亿亩,若以美国当前 90%左 右的渗透率假设,从产业链分工来看。

1)性状公司获利幅度取决于单亩收费水平,预计在转基因商业化初期可获 得价增的 40%左右(8-10 元/亩),性状授权市场规模可达 59 亿元左右。性状公 司的代表性企业为大北农、杭州瑞丰(上市公司隆平高科的持股子公司)、先正 达等; 2)品种公司代表企业为传统的龙头种子公司,负责制种及推广,按照当前 常规玉米种子出厂价约 30 元/亩测算,我国的转基因玉米种子出厂价价格将大致 位于 36~50 元/亩区间内,转基因玉米种子市场规模有望达 280.8 亿元。国内头 部玉米种企包括隆平高科、登海种业、荃银高科等。

 

2、投资分析

2.1、行业投资建议

转基因品种审定标准已正式出台,商业化指日可待,当前安全证书储备较为 丰富的头部转基因企业或在我国转基因商业化早期获得先发优势。在国际粮价高 企,我国进口依赖度持续增加的背景下,掌握种源才能支撑XXX粮食安全,推荐 科研实力领先、具备转基因先发优势的企业大北农、登海种业,建议关注种业龙 头隆平高科。

2.2、重点企业分析

2.2.1、大北农:转基因性状国内领先

(1)公司概况:引领行业创新,布局大农业产业

公司创立于 1993 年,是由邵根伙博士为代表的青年学农知识分子创立的农 业高科技企业,在 1994 研制乳猪料并成功投放市场,外资企业多年对中国乳猪 料市场的垄断,后在全国多地设立了生产基地和企业,奠定了公司饲料产业的基 础;2001 年,子公司北京金色农华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标志着公司进入种 业产业;2011 年北京大北农种猪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标志着公司正式进XXX生猪 猪产业,并在 2017 年成立了集团养猪产业华南、华北、西北、华东和浙江平台。 目前公司已形成以饲料、养殖、种业为主体,动物保健、植物保护等为辅的多产 业协同发展格局,集团下有 100 多家生产基地和 160 多家子公司。

公司股权相对集中。董事长绍根伙博士持有公司约 24.5%的股权,为公司的 实控人及x终收益人。公司高管邱玉文及饲料技术总监赵雁青分别持有公司 1.3% 和 1.3%的股权。目前公司在境内各地有上百家控股子公司,在境外设立了 4 家 子公司(美国 1 家、英国 1 家、阿根廷 1 家、巴西 1 家),对所有子公司的直接 控股比例均超过了 50%,形成了全面的国内布局并逐渐向境外拓展。

营收整体稳定增长,养殖业务拖累利润。2017~2021 年,公司营收从 187.4 亿元增长至 313.3 亿元,CAGR 为 13.7%,其中 2019 年受非洲猪瘟影响, 生猪存栏量大幅下降,公司养殖产业链收到冲击,收入有所下滑。随着行业产能 快速恢复,生猪价格在 2021 年 快 速 下 跌 至 成 本 线 以 下 , 导 致 了 公 司 2021~2022 年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均出现亏损。 饲料仍为核心业务,养殖与原料贸易快速增长。2021 年饲料、养殖、原料 贸易业务分别占公司收入 72.4%,15.0%、8.6%,饲料业务为公司提供了稳定的 现金流,其贡献了超九成的毛利。养殖业务在营收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亏 损,当前猪价在合理区间稳定运行,随着公司养殖成本的不断改善,我们预计未 来养殖业务将继续为公司贡献可观的利润。

 

费用管控能力较强,经营管理效率提升。2017~2021 年,公司期间费用率 从 16.9%下降至 11.0%,大幅减少 5.9PCT,主要系降费增效的经营策略以及会 计准测变更使得销售费用率逐年下降。2022 年前三季度,为持续扩大业务规模, 公司加大了人才引进,叠加实施股权激励确认股份支付费用,导致公司期间费用 率整体上升。

(2)饲料与养殖协同发展,核心业务稳健经营

饲料业务规模稳定增长,逐步发力高端品类。作为公司的基础产业,三十年 深耕奠定了饲料业务雄厚的基础。截至 2022 年 10 月,公司以大北农、新乡大 北农、广安、博原四大事业部为基础,在全国建有 140 多个饲料生产基地,自有 产能约 1000 万吨。2017~2021 年,公司饲料业务收入从 164 亿元增长至 227 亿元,CAGR 为 8.5%;饲料销量从 443.9 万吨增长至 589.6 万吨,CAGR 为 7.4%。2021 年猪饲料、反刍饲料、水产饲料、禽用饲料销量占比分别为 78%、10%、7%、5%,其中猪饲料与反刍饲料销量同比增长分别为 39.8%和 21.4%, 主要系下游生猪产能的快速恢复以及反刍养殖业的快速发展。2022 年上半年, 受生猪养殖产能去化及行业景气低迷影响,猪饲料销量降幅较大,但水产饲料和 反刍饲料都实现了增长,未来公司也将进一步拓展毛利率较高的水产饲料与反刍 饲料。

加快饲料产业布局,进一步扩大市占率。2022 年 10 月,公司拟非公开发行 募集资金 19.4 亿元,其中 7.2 亿元用于饲料生产项目的建设,涵盖了广西、云南、 辽宁、新疆、河北等多地的产能建设。目前,公司凭借持续为下游客户提供优质 的饲料产品及相关配套服务,享有良好的口碑,此项目的建设将加快公司向全国 广大区域布局,进一步降低运输成本,抢占市场份额。

生猪出栏快速增加,未来发展逐步趋稳。公司自 2016 年开始实施养猪大创 业战略,在东北、内蒙、华北、西北、广西、安徽等区域积布局养猪产业,陆 续成立 9 大养猪平台、1 个种猪平台和 84 家三养猪公司。2017~2021 年,公 司养殖收入从 10.2 亿元增长至 47.0 亿元,CAGR 为 46.6%;生猪出栏量从 64.3 万头增长至 430.1 万头,CAGR 为 60.9%。2022 上半年,受猪价低位运行影响, 公司生猪业务实现收入 18.2 亿元,同比下滑 22.6%,出栏量 198.3 万头,同比增长 19.23%。公司预计 2022 年底能繁母猪存栏量可达 30 万头,2022~2023 年出栏量可分别实现 500、600 万头,维持稳健发展。

目前公司饲料和养殖业务协同发展,积探索产业联合体化、开展种养一体 化、家庭农场化、生产智能化以及利益共享化方面的工作,随着二者产能利用率 的提升,资源共享背景下,成本或将进一步下降。伴随养殖行业景气度持续提升, 我们预计公司饲料与养殖业务将大幅贡献业绩增量。

 

(3)种业全新突破,转基因先发优势显著

传统种业基本稳定,玉米种子快速发展。2017~2021 年,公司种业收入基 本维持在 4.7 亿元左右,其中,玉米种子从 0.8 亿元增长至 2.3 亿元,CAGR 达 29.9%,而水稻种子收入从 4.8 亿元下滑至 3.2 亿元,主要系近年来全国玉米播 种面积逐年扩大,公司玉米种子销量得到一定拉升。 种业为公司目前的发展重心,种业融合为x重要的工作,2022 年公司拟收 购云南大天种业 51%的股权和广东鲜美种苗 51%的股权,加强蔬菜、水稻和玉 米品种方面的战略布局,在原有自身业务基础上,不断融合外延业务,有助于实 现种子业务的长期增长。强化研发投入。

2018~2021 年公司用于种业的研发费用从 0.7 亿元增长至 1.1 亿元,平均占整体研发支出的 18%左右,仅次于种业龙头隆平高科。2021 年,公司新增授权专利 216 件,累计有效专利 1224 件,累计有效发明专利 480 件,其中植物新品种权累计授权 259 件(水稻 123 件,玉米 136 件);自主选育 国审品种累计 160 个(水稻 103 个,玉米 57 个)。

生物育种技术稳步推进,转基因性状储备丰富。大北农于 2011 年起便在生 物技术方面提前布局和投入,2019年 12月,取得x早一批玉米转基因安全生产 证书,此后便积与下游头部种子企业进行合作。在此期间,公司不断加强形状 研发,2021 年 12 月获得国内首个四种性状堆叠转化体 DBN3601T 的安全证书, 可为客户提供更多元的选择。目前公司与国内130多家种业企业进行合作,培育 了 200 多个生物新品种,覆盖面积为 2 亿多亩。

玉米性状产品方面,目前公司共有 4 种转化体,分别叠加了不同的性状,其 中一代 DBN9936(抗玉米螟、耐草甘膦)和 DBN9858(耐双除草剂)先后获 得了基本全国玉米种植区的安全证书,包含了北方春玉米区、黄淮海夏玉米区、 西南玉米区、西北玉米区、南方玉米区;二代 DBN9501 对草地贪夜蛾的抗性升 到 90%以上;四代 DBN3601T 堆叠了四种性状,该转化体包含抗玉米螟、抗 草地贪夜蛾、耐草甘膦、耐草铵膦四种性状,全面覆盖所有抗性,竞争优势显著。 大豆性状产品方面,公司同时聚焦中国和南美市场,实施“种出豆进”战略, 其x代产品 DBN9004 已于 2019 获得阿根廷x种植许可,随后 2020 年获 得中国进口和国内生产应用安全证书。

公司国内首个突破抗虫基因 Vip3A 的研究,补充和扩大了抗草地贪夜蛾的 抗性管理选择。草地贪夜蛾世界性重大农业害虫,可能导致玉米减产高达 50%, 国内的防治手段以喷洒农药为主,但又会导致环境污染及害虫抗药性风险上升等 问题,因而种植转基因作物将成为未来主要的技术手段。当前主要的抗草贪基因 为 Cry 和 Vip3A 两种类型,后者为x新一代基因,草贪仍对其保持较高敏感性, 被认为是补充和扩大 Bt 在作物保护和抗性管理中的理想选择。

转基因初期性状公司用于较强话语权,有望获取更多收益。转基因性状的收 费可参考国际惯例,在农民每亩增加收入 200 元以上基础上,收取 10%-15%的 费用(每亩 20-25 元),作为性状增值收费依据,性状公司和种业企业共享,由 性状公司 40%+种业企业、经销商、零售商(60%)之间分配。性状公司、种子 公司和农户是价值链上的三个相互合作共赢的关系,转基因技术创造出的价值, 大部分留给农民,少部分性状公司和种子公司共同分享。 以转基因玉米为例,目前我国玉米种植面积约 6.5 亿亩,若以平均 10 元/亩 计算,我们假设转基因初期渗透率仅为 10%~30%,公司市占率可达到 80%,则 可以收获约 3.4~6.3 亿元收入,随着渗透率的提高,公司生物育种业务收入也将 高速增长。

 

2.2.2、登海种业:国内杂交玉米制种龙头

(1)公司概况:主营杂交玉米种子,盈利能力持续恢复

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 1985 年,业务集种业科研、生产、推广 和销售为一体。公司的主要产品包括玉米、小麦、水稻、蔬菜、花卉等种(苗)。 公司的利润主要来源于玉米杂交种,主推品种为登海、先玉系列等玉米杂交种。公司股权相对集中,结构稳定。公司实际控制人为李登海先生,截至 2022 年上半年末,创始人李登海持有公司 7.33%股权,并通过莱州市农业科学院持有 公司 53.21%的股权,股权较为稳定且集中。

公司盈利能力自 2018 年以来自底部快速恢复。2016 年XXX进行玉米临储 政策改革,调减玉米种植面积;同时国内玉米种子市场库存量大、品种同质化、 价格竞争激烈,再加上套牌假冒侵权和非法经营的种子对市场的严重冲击,玉米 种子需求总量和销售价格明显下降,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公司 2016-2018 年营 业收入从净利润从 16.03 亿元大幅下降至 7.61 亿元,净利润从 4.42 亿元下降至 0.33 亿元。2020 年玉米供给侧改革目标基本完成,国内玉米产量有所下降而需 求保持稳定增长,玉米进入产不足需的新常态,种子需求量重新恢复增长,公司 的盈利能力也重获修复。2019-2021 年,公司营收从 8.23 亿元增长至 11.01 亿 元,归母净利润从 0.42 亿元增长至 2.33 亿元。2022 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 4.40 亿元,同比增长 6.1%,归母净利润 1.12 亿元,同比增长 6.7%。

公司近年来费用率稳中有降。自 2018 年以来,公司加强费用管控能力,费 用率持续下降。截止至 2021 年,费用率已经降至 19.8%,较 2018 年累计下降 16.2PCT,2022 年上半年进一步下降至 19.1%。2021 年公司销售毛利率和净利 率分别达到 36.3%、21.7%,较 2018 年的 33.6%、-3.2%显著提升,2022 年上 半年继续提升至 37.5%和 25.3%。玉米种子是公司x主要的营收和盈利来源。近十年公司玉米种子的营业收入 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 85%以上,毛利占比在 90%以上。2020 年,玉米种子占 公司营收比重达到 88.1%,毛利占比达到 94.7%。对标同行业类似规模的隆平高 科和垦丰种业,公司近五年来玉米种子营收增速表现x为稳定,2021 年营收增 速与毛利率双双逆势增长。

 

(2)研发平台成熟,新品种权审定数量快速增长

目前公司拥有 6 个XXX、3 个省研发平台,育种试验田 3000 多亩,温 室 20000 多平米,仪器设备 100 多台套,能够满足育种需要。公司与国内一些 高校及相关跨国公司建立合作关系,不断进行技术储备与创新,保证了公司技术 水平在同行业的领先性。目前,在新疆、甘肃、宁夏、山东建立了比较稳定的种 子生产加工基地,拥有 8 条现代化的以鲜果穗烘干为特点的种子加工系统。截至 2021 年年底,公司共申请品种权 219 项,获得品种权 170 项;授权专利 16 项, 其中发明专利 9 项、实用新型 7 项。

(3)玉米种子性状优异,农艺服务再上新台阶

公司培育出叶子向上长的紧凑型玉米品种,更加耐密植,利于高产。多年深 耕玉米育种行业,公司的科研团队不断刷新玉米单位产量:1989 年,“掖单 13 号”夏播玉米亩产 1096.29 公斤,成为我国x个亩产突破 1000 公斤的紧凑型 玉米杂交种,并首创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随后,又创造出我国x个亩产超过 1100 公斤和亩产达 1239.14 公斤的高产纪录;2013 年,“登海 618”在新疆种 植,亩产达到 1511.74 公斤,成为我国x个春玉米亩产突破 1500 公斤的紧凑 型玉米杂交种。目前,李登海团队育成的 120 多个紧凑型杂交玉米新品种通过国 家和省审定,在全国累计推广 13 亿亩。

历经近 50 年持续不间断地玉米育种研发创新和高产攻关,公司完成了以掖 单 2 号、掖单 6 号、掖单 13 号、登海 661 与登海 605、登海 618 为代表的 5 代玉米杂交种的进步性替代,引领着中国杂交玉米的发展方向目前,第四代和第 五代品种登海 605、登海 618,自审定进入市场以来,以良好的抗病性和高产、 抗倒伏、早熟等特性,在产品市场上展现出较强的竞争优势,年销售量不断增长。

公司种子销售采取的主要是县经销商销售模式。当年的 7 月份至次年的 6 月份为一个种子销售季,每年下半年,公司与各区域经销商签订销售协议。经销商根据公司规定的提货价预付货款后提货,县经销商在乡镇设立签约零售商, 向农户销售。整个种子销售季结束后,公司根据销售协议及相关销售政策与经销 商进行结算。随着农村土地流转速度不断加快,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 社等种业新型客户群体明显呈上升趋势,公司改进和完善营销模式,为客户提供 产前、产中、产后全程化服务以适应销售模式的变化。

 

农艺服务再上新台阶。公现已形成旗舰店、专卖店、主营店为主导,拥有近 400 家县代理商和上千家零售商的营销网络体系。公司加强农艺服务,不断开 展品种晋试验(PAT),筛选出一批在全国不同区域表现良好,具有明显市场竞争 力的玉米新品种。针对市场需求的不同特点,进一步提升市场服务能力,延伸产 品价值。关注农村土地流转进展状况,密切联系各市场区域种粮大户及农民合作 社,积探索农资、金融产业一体化等新的营销服务模式,培植新的业务增长点。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省心文案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相关文章

在线客服

扫码一对一人工服务